精明阿杜 走出“瓷都”闯云南
----昆明市景德镇商会执行会长、云南瓷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宝
他长得帅、唱得好,朋友们都叫他阿杜。“叫会长,叫杜总,都很假,我最喜欢人家叫我阿杜。”这个“云南的阿杜”来自中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他的身份是云南瓷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景德镇商会执行会长。他全名叫杜宝松,来云南11年了。已经把自己当做了半个云南人,云南的生意几乎成了他的全部,“我有个终极目标,就是想在昆明建立一个能够展示景德镇陶瓷艺术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博物馆。”
波波折折从不放弃
在杜宝松一千多平米的营业场所内,排放着各式各样的瓷器。比人高的瓷瓶像卫兵一样,一个个齐齐“站立”在门口,“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的各式瓷器错落有致的排放在营业厅内。“阿杜,我跟你定制的瓷器到了没有?”“阿杜,把你的藏品拿出来大家评赏一下。” 人来如织、生意很好,杜宝松一有时间就和熟人品茶赏瓷,生活显得很休闲。然而,当初创业之时,阿杜远没如此般轻松。
1971年生于著名“瓷都”景德镇的杜宝松,从小便与各式各样精美的瓷器生活在一起,陶瓷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当时,他的父亲拥有一家自己的工厂,而大哥是一家国营企业的厂长。职高毕业后,被安排在厂里上班,每个月可以拿到150元的工资。“80年代,有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不错的生活了。”但杜宝松想要的不是这样,“当时,我就想,就这么在厂里干一辈子啊,我无论如何也受不了。” 于是,杜宝松决定走出去。1993年,刚刚22岁的杜宝松和几个朋友合伙,象许多老乡一样外出做生意。“每人出资1万元,采购了一集装箱的陶瓷倒手到贵阳销售。”初战告捷,一年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净赚了3万块钱。“当时,大伙买了一个保险柜,把钱存在办公室。没想到,办公室被撬,连保险柜带钱一起不见了。”没了本钱,后来的一些花费还让第一次外出打拼的杜宝松背上了两万多的债务。“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失意,之后,成长了许多。”
为了还清债务,杜宝松回到了老家。当时,一个大的瓷器厂为了处理积压货物,正在招聘销售员,要求每月完成45万的销售额。在考察了积压货物的具体情况之后,他大胆地接受了这个工作。杜宝松将身上仅有的3000元拿出来做押金,把一种价值5.5元钱的小碗全部收购下来,形成垄断,“不出我所料,半月以后,我完成了40多万的销售额。” 杜宝松获得丰厚的收入,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开始投资其他项目,不过,后来的几年里,由于行业不熟,造成多次亏损,致使杜宝松再次负债累累。2001年,经在昆明做生意朋友的介绍,杜宝松想办法凑足了路费,“从大哥厂里赊了一卡车的瓷器到昆明卖。在南屏街一个老巷子里租了一块空地,开始在昆明经营瓷器。”白天卖货物,晚上就直接用纸垫着睡在地上。半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0多万元,卖完后觉得收入很不错。就连续拉了三卡车的瓷器来卖,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回报。“价值100多万元的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全部变现,初到昆明就有这么大的惊喜,一下子就活了。”昆明似乎成了杜宝松的福地,“05年在经营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来昆明旅游的新疆人,经她介绍,到新疆克拉玛依举办了一个陶瓷精品展。”在短短的一个月赚了50多万元。
就是个做陶瓷的命
讲起人生中的几起几落,杜宝松坦言,自己只适合经营陶瓷生意。“天生就是个做陶瓷的命。”自小生活在陶瓷世家,杜宝松几乎与陶瓷为伴,经常盯着陶瓷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发呆,想象着图案的寓意,想不通的时候,就去问大人,问老师,问陶瓷厂里的师傅,直到弄懂为止。“初中毕业以后,我考进一所职高,专门学热工学,就是关于陶瓷知识和制作工艺的一门学科。”耳濡目染,亲身实践,陶瓷艺术与陶瓷文化已深深融入他的生活、渗透他的思想,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由卖陶瓷起步到赚取第一桶金后,杜宝松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件事情证明了他自己专研陶瓷的商业头脑。“当时年轻,总是敢想、敢闯、敢干。”在杜宝松的心里,悄悄萌生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将家乡的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发扬光大。他要为自己的梦想积累更多的资金。1996年,杜宝松开了一家酒店,但是,因为缺乏经营和管理经验,第二年业绩下滑,资金面临短缺的困境。“当时,借钱都借不到,整天躲在家里。”1999年,就连从未上过班的妻子也出去找工作,挣钱补贴家用。放弃酒店生意之后,2000年,杜宝松又自己办了一个厂子。因缺乏资金,周转不灵,厂子运营不好,“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不是2001年的昆明之行,杜宝松真不知道自己梦想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那几年是我人生中的失意阶段,可能是因为锻炼不够,还是缺少经营方面的东西。但是,我从来没有气馁过,我总是想办法往前冲,从不退缩。”
2006年的时候,发现景德镇的房地产行业已经红火起来,当时,只要有3000万元就能做房地产了。杜宝松就联系几个在云南打拼的老乡回老家去,准备大干一场,可是很多人(包括当地政府领导、房地产朋友)都跟我说,你的性格和你的做事风格,建议你不要做房地产了,最好做你的老本行,结果带着这些困惑在老家考察了半年,都没有合适的项目,最后才发现做陶瓷才是自己的特长,也是唯一的出路。
于是2007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陶瓷企业——云南瓷源陶瓷艺术有限公司,立意要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播撒在云南这块黄土地上。如今,杜宝松专心经营着自己的陶瓷生意。“二哥、三哥、姐姐、小舅子。。。。。。都过来昆明了,他们都在做陶瓷。” 杜宝松说,现在老家只剩下他的大哥和母亲,大家在云南都已买房买车。最初“我原来只是想,在云南赚够10万块就回景德镇发展。”
倾情商会网罗商机
在中国历史上记载,赣商遍布全国各地,“无江西商人不成市”。而在云贵川也有“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 的说法,到了现代,仍然如此。杜宝松创业的第一站选在贵阳,第二站选在昆明,举家迁至昆明都能从中看出一些倪端。“云南是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到云南的江西人不少于20万,从事房地产、医疗、文化等行业。” 杜宝松说,云南的商机很多,在云南赚不到钱的人就不叫生意人,“云南陶瓷行业的蛋糕很大,老乡又多,云南很适合我,我来对了。”
他不仅邀约朋友来云南做生意,而且想召集在越南、老挝、缅甸的老乡一起在国外投资创业,想把中国的陶瓷带到国外。然而,当时,景德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之前出国做生意的人在外面留下了不好的形象,景德镇公安部门不允许商人出国做陶瓷展销,直接不给予办理护照。于是,杜宝松找到当时云南江西商会的王金水会长,如实反映了情况。王会长非常重视,以商会的名义向云南、江西两省有关部门汇报后,没想到很快得到了两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认可,最终8个护照都顺利办了下来。“这件事,当时在景德镇引起了轰动。”通过这件事后, 杜宝松认识到了商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商会的平台才能有机会获得更多政府关注和项目支持,带领老乡一起发展的机会,从而扩宽自己的眼界和扩展自己的事业,于是决定筹办景德镇人自己的商会。
2008年8月,昆明市工商联景德镇商会正式成立。在众人的推举下,杜宝松当选为商会的会长。商会成立以后,很多老乡都来找商会,希望商会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能做得到的,他都会带领商会领导班子尽力把它做好。杜宝松信心十足的说,商会就是景德镇老乡的家,一个情感的纽带,人多力量大。通过商会这个平台,和老乡一起把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云南发扬光大,使景德镇陶瓷能够在云南占有一席之地。下一步希望利用陶瓷文化与云南的区位优势结合,创办一个能充分展示陶瓷艺术和云南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更好的促进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捕捉到更多的商机。杜宝松希望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获得项目用地支持。
“传承千年文化、展示瓷都风采”已经成为杜宝松一直想实现而且一直在努力实践着的人生理想。【 王 斌 李关富]
Copyright © 云南商会网 All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3888792765(李关富) 13708726899(颜峰) 座机:0871-63105905 地 址:昆明市官渡区星耀路星云园16幢三单元1504号 电子邮箱:liguanfu168@163.conm 网站备案: 滇ICP备10201658号-1 公安备案:53011102001150号 |
![]() ![]() |